搜尋此網誌

香文化香道首頁

香文化香道Translate

2012/7/4

燒香點茶,掛畫插花,四般閒事,是為茶、花、香、書「四道」-有品味的香文化

燒香點茶,掛畫插花,四般閒事,是為茶、花、香、書「四道」-有品味的香文化

所謂「香料」,就是能發出特殊氣味,使我們的味覺和嗅覺感受到刺激,並進而在情緒上形成快感的物質。在長遠的歷史進程裡,人類為了改變環境和飲食的氣味、提升生活情趣、抒解生活壓力、創造想像的空間,以及追求健康等等理由之下,東西方都在利用香料上,取得了不少的成果。
香文化起源也很久遠,至晚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,楚人屈原詩歌中就有大量香草美人的描寫。
據現存史料分析,焚香起源於遠古的祭祀活動。相傳炎帝神農氏斵木為耜,揉木為耒,耒耜之利,以教天下。”“始嘗百草,始有醫藥。
百草中很多是香料植物,這些香料植物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《詩經》中也有提及。所以可以這樣說炎帝神農氏是中華茶文化和香文化的始祖。
西漢時期,我國香文化已初步成形,著名的博山爐就是長安巧工丁緩設計製造的。南朝樂府楊叛兒歌中唱的:“ 歡作沉水香,儂作博山爐。以香料香器表達男歡女愛之情,立意很新穎。東漢時期隨著佛教傳入,合香方法逐步完善。
如佛教內典《金光明最勝王經》辯才天女品第十五中就記載有菖蒲(跋者)。牛黃(瞿盧折娜)。苜蓿香(塞畢力迦)。麝香(莫迦婆伽)……香附子(目窣哆)。沉香(惡揭嚕)。栴檀(栴檀娜)。零淩香(多揭羅) ”等三十二味香藥,而且中、梵文並列,頗為豐瞻。
此外,佛教文獻也是唐代另一個有關香事著錄比較集中的地方,譬如《釋氏會要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《戒德香經》、《大唐西域記》、《妙法蓮華經》、《大藏經》等等,其中都有很多佛教用香的記載。這些從外域傳入的佛學經籍義理認為,在三千大千世界裡,既存在有形而具體的種種合香、花香、樹香、根香,也有無形的、具有象徵涵意的眾生之香、諸天之香、諸天身香、諸天所燒之香。尤其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之中,更具體的談到了「……一切和香、一切薰香、一切塗香、一切末香……」這四種香的使用方法。
另外佛教也認為用香有助於修行,譬如香嚴童子即因聞香而悟道,進而證得羅漢果位(參考《首楞嚴義疏注經》),所謂:「……香者……不假文字、聲音、語言詮表善惡,但聞香氣便能入證,即皆獲德藏三昧。」(《宗鏡錄》)因此透過鼻根香塵的修行,也是證道的法門之一。
傳統文化中香的使用,一般分為禮儀上的「薰香」、宗教上的「焚香」和坐課哲思的「香席」這三大類型。其中的薰香和焚香,起源雖不可考,但應與原始宗教出現的時間,不至相去太遠。
於諸多物質條件和精神生活在唐文化中的成熟與整合,使得行香諸法在兩宋時期,向精緻生活昇華成為可能。
此外儒、釋、道思想精髓,也與點茶(鬥茶)、插花(山石盒景)、掛畫(文物陳設品鑑)和香席(品香之道)四者結合,在北宋晚期融合為生活品味上的四大指標。
所以南宋人吳自牧在《夢粱錄》記載當時都城臨安俗諺雲:燒香點茶,掛畫插花,四般閒事,不宜累家中,就稱品香、插花、掛畫、點茶為精緻生活的「四般閒事」。當然這裡所謂的「閒事」,指的就是有品味的休閒生活,此種精緻休閒文化後來轉變成茶、花、香、書「四道」。
而中國的「香席」品香活動,則是在宋代萌芽後,歷經元、明、清三朝發展成熟的一種休閒養生之精緻生活。可見同茶文化一樣,在我國古代,香文化也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準,令人歎為觀止。在我們解讀陳敬《香譜》、丁謂《天香傳》時,就能深刻理解這一點。
「香席」展演之處叫「靜室」,古代雅士堂號的齋、堂、軒等,都是習靜的香屋(室)名稱。香席間一般以四人為限,舉凡陳設、用具、入坐、行香、品評,以及最後在香簿上題詞,這一系列活動,都要在「散慮忘情」、「探究心性」的要求下,去見證生命的內在價值。
當然,在席間工夫上暫時忘去煩慮,也許還不很難,但要「忘情」就難了,至於更進一步能達到「探究心性」的境界,可就不只是形式的問題,而要靠時時修持的工夫與了悟的智慧了。
明末清初,香文化開始趨於沒落,清末逐漸銷匿。晚清香文化雖然已經沒落,但在少數士大夫家庭中還多少保留著一些合香、焚香的習俗,關於這一點,我們在閱讀古典名著《紅樓夢》時可以得到印證。

及至清末,由於頻年戰亂的原因,官僚腐敗,民不聊生,香文化漸次銷聲匿跡。到了近代,禮儀盡廢,風雅不復,諸如茶道、香乘、插花、賞畫這樣高雅的文化傳承漸次斷滅,或者被視為封建糟粕而遭到質疑,凡此種種,令人歎惋不已。

由於香文化是東方文明遺產中,一個有別於其他文明而值得珍惜的部分,為了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,遠離那腐蝕人心的聲色犬馬之害,建立一個優雅有品味的社會,今天去理解、重建適宜現代生活的香文化,為時還不算太晚。